浅谈四川铜元铸行的历史特色

2012-05-04来源: 作者:Airmb_cang阅读:

摘要:四川,是我国历史上政治、经济、文化发展较早的地区之一。成都是四川首府。人文荟萃,商贸繁盛,历来为西南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在刨造了灿烂的封建文化的同时,也创造了灿烂的货币文化。然而,到了近代,西风东渐,这种数千年农耕田匣式文化的根基受到猛烈冲击.不变就无出路,19世纪90年代末,在沿江沿海各省铸造 钱币 的进程中,四川奋起直追。自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六月成都银铜元局开铸光绪元宝开始,至民国25年(1936)停用铜元止,在短短的30余年间,四川省内各类造币机构所造铜元种类之多、版式之繁、数额

  四川,是我国历史上政治、经济、文化发展较早的地区之一。成都是四川首府。人文荟萃,商贸繁盛,历来为西南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在刨造了灿烂的封建文化的同时,也创造了灿烂的货币文化。然而,到了近代,西风东渐,这种数千年农耕田匣式文化的根基受到猛烈冲击.不变就无出路,19世纪90年代末,在沿江沿海各省铸造钱币的进程中,四川奋起直追。自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六月成都银铜元局开铸光绪元宝开始,至民国25年(1936)停用铜元止,在短短的30余年间,四川省内各类造币机构所造铜元种类之多、版式之繁、数额之巨,实居各省之冠。在这一历史时期内,仅四川造币厂一家就铸行二百文铜元7.65亿枚,一百文铜元4 04亿枚。五十文铜元3.74亿枚,二十文铜元1.79亿枚,十文铜元7.05亿枚,五文铜元55.6万枚。面值十文以上各种铜元总数达24.27亿枚,而其他厂生产的还未计入。这些铜元除本省流通外,还渗透到周边的陕、甘、鄂、黔、滇、藏及长江中下游等地区,流布甚广,影响极大,形成了四川铜元独有的历史特色。

    四川造币厂是我国近代主要造币机构之一

  我国疆域辽阔,民族众多,由于历史文化与经济发展的不平衡.造成了地区间的差异,近代自鸦片战争后,随着外国资本的侵入,更加剧了这种差异。因此,清末时,无论是创办洋务,还是开埠通商,甚至包括机制银锅币的铸行,均肇始于沿江沿海地区。地处中国大西南腹地的四川,虽然感受近代文明的节拍迟了一步.但由于川人的勤奋和物产的富饶,故发展势头迅猛。四川不但地域广阔.且多民族杂居,既有封建文化极为发达的成都平原。又有开埠较早、最先感受外部信息的重庆、万县等地区.这就为其日后的发展奠定了深厚的基础。四川东接荆楚,西邻康藏.北临陕甘,南接滇黔,战略位置极为重要,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历代统治者都非常重视这一地区,在治理方略上处处顾及到四川独具的这种特点。光绪三十二年(1906),清政府曾令户部“察核市场之广狭.比较民间需用之多寡,规合全局,量为归并”。将全国十七省二十处银铜元局裁撤归并为九处,统归户部管辖。经过一番筹划,户部特向清廷呈报实施方案云:“除臣部所设总厂外,拟以山东归并直隶为一厂;湖南归并湖北为一厂;江西、安徽、江苏、清江归并江宁为一厂;浙江归并福建为一厂;广西归并广东为一厂;合奉天、河南、四川、云南四厂共九处皆归臣部统辖。”归并之后,四川银铜元总局改名为户部四川川造币厂被单独保留下来。宣统二年(1910),清政府再次整顿各地造币厂局.“将各省所设银铜各厂一律裁撤,专归天津总厂管理。”度支部造币蜀厂由此改为成都造币分厂。在这第二次裁撤中。四川造币厂又被单独保留下来。民国以后,“各省缘筹孔艰,急不暇择.或将封闭之厂,要求续开.或将搁存之机,试委商办。”各省又先后开铸铜元。为此,民国3年(1914),当时的北洋政府又再次归并各厂,决定全国设造币总厂、分厂共八处:天津造币总厂及奉天、江宁、武昌,长沙、成都、广州、云南造币分厂,这时,成都造币厂仍被保留下来。不难看出,清束民初。在全国范围内虽经历了前后三次造币厂局的归并裁撤,四川都始终保留了一处造币厂。说明历届政府都充分注意到四川独特的地理、文化、经济环境,在政策上给予充分保证。

  四川铜元铸量位居全国前列

  四川造币厂规模之大,所造铜元数量之多,位居全国前列。清束全国造币厂局尽管数量众多,但各省局规模大小不等,生产水平也参差不齐。当时有资料披露:“举其所有机器之数,则以湖北最多,凡百五十具,直隶次之凡百具,再次则杭州九十六具,四川八十二具,苏州七十四具,清江六十具,上海四十五具,湖南四十具.福州三十四具.金陵三十二具,安庆二十具,江西十七具,山东十二具,河南六具,合为七百六十八具。”四川的造币设备占有量居第四位,拥有的造币机器占全国总量的十分之一强。如此强大的造币规模,使得四川造币厂的产量十分可观。据有关资料统计,自光绪二十九年(1903)起,至民国17年(1928)止,15年问共铸行25—30亿枝。按当时全国总人口4亿计,人平竞达6枚有余。四川铜元不但在本省广为流通,还遍及滇、黔、康藏,甚至流布陕甘及长江中下游,影响极大。虽经历次销熔.四川铜元,尤其是大、小二百文者,至今存世量仍十分可观。以上各类铜元中,尚不包括无面值的各类马兰钱。其他一些以铸造铜元闻名的省区,如东三省、湖北省、江南等地区。铸量均不及四川,加上历年战乱,特别是日本帝国主义的搜刮掠夺,各省所剩不多。唯有川省,因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政治条件而使得大量的铜元得以历经劫难,保存至今。

四川马兰钱

  四川铜元的发行系列最为完整

  自清以降,近代铜元的铸造,虽历届政府有统一模式和规定,但从未实现过真正的规整划一,各省局往往自作主张,各行其事。所铸铜元在文字、图案、不同面值的搭配上均有很大出人。光绪三十一年(1905)七月户部曾行文规定:“各省局当日所铸铜元,以十成计,约铸当十者五成,当五当二者各二成,当二十者一成。”但各省局所铸铜元根本不按此比例发行,不少厂局甚至连当二、当五、当二十铜元都不铸。如豫、鲁、赣、湘等省局只铸当十铜元,皖、鄂除当十外,也仅铸有极少量的当二十或当五铜元以作点缀。四川则不同,四川造币厂是基本按比例铸齐了当二、当五、当十、当二十铜元的为数不多的厂局之一。从“官局”铜元、大清铜币到“省造”铜元,各类铜元一脉相承,均按系列铸行。这从一个方面说明四川省在清代确实严格按照“圜法”行事,不打折扣,不违旨意,政令的贯彻比较顺畅,从而使当局得到朝廷的赏识。进人民国后,全国滥铸铜元成风,其规格式样更是花样百出,各省所铸铜元面值大小悬殊,章法大乱。而四川省仍保持了系列发行这一历史特点,以“军政府造”汉字铜币为例,仍按系列的五、十、二十、五十、一百文组成,形成川省独树一帜的格局。

更多

【免责声明】:本站文章由本站编辑编写,材料来自报纸、网络、新闻视频等等,文章的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也不代表任何投资偏向,转载请务必注明出处。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用户名: 验证码: 点击我更换图片

热门搜索

 硬币  价格  旧版人民币  人民币  荧光  冠号  硬币价格  长城币  9910  补号  纪念钞  纪念币  错币  纸币  902  第四套  龙钞  第五套  分币  鉴别  一角  802  品相  暗记  第三套  水印  1953  腰带  8002  揭秘  硬分币  评级  绿幽灵  第三  一分  1980  801  8050  991  901


© 2008-2013 Powered By airmb.com 人民币收藏-爱藏网 联系本站 官方微博:(新浪)@收藏人民币
网站备案号:苏ICP备12058915号